内容摘自:哲仕方法
最近在网上一个“射墨书法”的视频很火,我也看了那个视频,内容是一个人用两个注射器在创作一幅书画作品。出于对一些传播现象的好奇,我还特别查了一下当事人的资料,百度百科上显示:当事人叫邵岩,是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。关于对视频里邵岩表演的“射墨书法”,网友们的评论几乎是一片骂声,评论最多的甚至是“这就是乱画嘛、这玩意儿谁不会?我也会!我3岁的儿子都会”……
当然,我今天不是要为邵岩的“射墨书法”来辩论的,因为我也看不懂他的作品,而且我个人理解为那是一种书法延伸出来的行为艺术,它已经不是我的研究范围能准确评论的了。但是这个事情中,我上面提到的一个小小的现象就是网友的那些评论。我觉得这是一个比“射墨书法视频”本身更有意思的现象,因为它不仅仅是在这个视频评论里出现过,它还在我们很多的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。
为什么邵岩表演的“射墨书法”普通的网友几乎都会觉得这不难、自己也会?这是我认为特别有意思的一种现象。因为至少我觉得这其实很难。大家觉得很简单,是因为大家已经看到邵岩表演了,就觉得这很简单,简单地理解成如果换成自己去表演,自己也会。而我说难,是难在邵岩是自己创造了“射墨书法”的这种形式。对邵岩和网友来说,这就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。
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就像中国人拿筷子吃饭,这个大家都觉得不难,谁都会的一件事情。但对第一个想到并提出来说要用两根竹子来吃饭的人,这其实是一件有创造性并且有难度的事情,绝对不是大家在别人提出来后理解成的“谁都会”的说法,不然为什么你看西方人想到的是用刀叉,甚至印度人很多时候还是直接用手抓呢?
但是这种“我也会”的感觉,人人都会有,而且处处存在。特别是我从事的策划和设计行业,经常会面临这种现象:我们在提案后,有时就会遇到甲方那边的人员提出:“这个方案的创意太简单了,这谁都会啊!”又或者:“这么简单的设计,我自己也能画出来啊!”这就是和上面我们讲的一样的现象,看到后就觉得自己也会,而实际的真相并不完全是那样。
就拿设计方案的作品来说,一份设计方案的难度与价值,并不在于其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多么简单。就如大家在见到耐克的LOGO图形那一道“√”之后,觉得它非常简单,把它画出来一分钟都不用,但不能因此而理解为耐克的LOGO设计师设计出那个方案的时候不难,它的难是难在设计师为什么要决定用那个“√”,为什么不是个圆,又为什么不是个方,而是最后大家看到的那个“√”。
一份创意的价值更不在于它有多复杂。有的时候哲仕提供一份创意方案,就有客户觉得:“这个逻辑我也会啊!”特别是哲仕的创意方法原理,大家都知道,就是认知调用,既然是认知调用,就是所有的创意都是基于人们的基本常识去发力的,我们把调用常识的力量称作为哲仕方法创意的“原力”,哲仕所有创意的力量,早就存在大家身上,我们只是把它调用过来了,将它嫁接到了客户品牌的营销上去了。
所以哲仕提出来的方案创意,都是让人一看就会觉得“这很简单啊!”甚至有人在评论哲仕部分案例时说:“这样的创意太简单了,傻子都会啊!”傻子都会而且又能帮助客户成功的创意,可为什么大部分人又都没有去用?
我曾经说过一句话:“哲仕提供的创意,大部分我们客户自己都懂都会!”但就是在没有与我们合作之前,客户就一直没有那样去做,直到与哲仕合作,哲仕去帮助客户做出来。客户觉得:这个创意我也知道啊!这正是哲仕的价值。
文章为哲仕方法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